股票杠杆公司 政策出台密集程度都开始冒烟了, 为什么韭菜们就是不行动呢?

发布日期:2025-05-07 21:47    点击次数:184

2009,当时我在一家家电公司做一个地级市场的业务,因为需要渠道下沉,我们必须将乡镇业务也纳入到公司范围内来。金融危机导致国外需求减弱,出口数据不好看。国内不得不启动很多刺激政策来刺激消费。记得当年家电下乡政策出台的时间大约是九月份。在政策出台之前呢,整个市场上死气沉沉的,家电根本就卖不动。原因不难理解,大家都在等着政策落地,政策落地意味着家电会便宜点。我记得当年有个县城的客户股票杠杆公司,仅仅双桶洗衣机,平均每天都可以卖出去五六百台之多。

在家电下乡政策出现之前呢,我们刚开始搞乡镇渠道。因为乡镇客户直接从我们省级代理商拿货,价格上便宜了很多,所以我们公司在国家尚未公布家电下乡政策之前,乡镇渠道建设一直进展都很顺利。我一周出差五天,基本上每到一个地方,客户们都对我们很热情,每天跑几个乡镇,每周都可以签下十个八个客户。我当时负责的是公司洗衣机的销售,记得当时乡镇市场一台双桶洗衣机的价格在800到1500元的样子。像现在那些价格大约在500到800元的双桶洗衣机,都还是家电下乡政策之后,价格才降下来的。当年家电下乡政策宣传的就是价格会大幅度下滑,基本上原本一台批发价在800的洗衣机,在家电下乡之后,售价也不超过700元。

家电下乡政策什么时候开始在市场上吹风的,我记不太清楚了,因为早就不从事销售工作了加上过去的时间太久了,但是我清楚的记得政策是在九月份实施的,原因很简单,我在八月份的时候跟我们分公司老总大吵了一架,所以印象非常深刻。我们吵架的原因也是因为业绩,这个我具体跟大家说道说道。

在2009年8月份的时候,公司业绩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。客户就像商量好的一样集体不拿货了。我们到客户那了解情况之后发现,他们的销售业绩也不好,虽然当时农村洗衣机正处于普及阶段的购买高峰期,就像前几年大家买车一样,当时农村市场的家电市场是很火的。随随便便一个乡镇小店,每个月的家电综合销售量可以卖到上千台之多,我记得当年有个县城的客户,仅仅双桶洗衣机,平均每天可以卖出去五六百台之多,每台利润一两百块钱。当时很多卖家电的都发财了。

但是政策出台之前,人们似乎都在等着国家家电下乡的政策出台。说明一下啊,当时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样说深入人心,当时农村的娱乐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过就是看电视。互联网虽然有接入农村,但是用的人很少,所以当时大多数人都知道国家的家电下乡政策,都在等政策之后看看政策具体什么样再买。没有客户购买,乡镇的家电销售商们自然也就没什么业绩。我记得很清楚,当时我们一个公司8月份的销售量只有两百多台,分摊到每个人头上平均只有二十几台!后来公司出台了各种刺激政策,甚至降低我们的提成比例,这件事情我们作为销售自然是不乐意的,但是即便是价格有所降低,市场依然起不来,公司也没什么业绩!

既然出不了业绩,8月份后半个月我们索性也就不出差了,毕竟差旅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,当时大家心里也都明白,等到9月份之后,政策出台了就会迎来一波业绩爆发,所以我们没必要担心接下来业绩下滑。但是8月份公司手里还压着很多货,公司业绩不好看会影响到公司的利润,分公司老总感觉自己可能交不了差,就三天两头的折腾我们销售。这个相信大家也都理解,毕竟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那点收入。为此我记得很清楚,尤其是有一次老总给我们安排什么狗屁考试的时候,我直接爆发了,考试直接交了白卷。然后老总就将我叫到办公室,结果就是那次大吵了一架。

我和老总吵架的原因非常简单,因为大家都在等政策,市场暂时冰冻了,在这样的前提下并非没有销售,而是销售降低到了冰点而已。只需要等下去就行了,这是谁都明白的事情。销售的工作本身就没必要在公司里面做什么,不出差完全可以放假,即便有需要,公司召集大家过来开会完全可以将接下来的准备工作做好。

但是分公司老总就是三天两头的折腾我们这群人,不是搞这个达标,就是搞那个学习的,而且老总还特别针对我,我当时也有点不太能想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,毕竟我在当时团队里的销售业绩最好的,公司老总按道理说应该供着我才是,但是老总却处处针对我,尤其是业绩下滑之后这种情况更严重。也可能是因为我是个刺儿头吧!因为年轻气盛,业绩也不错,我自然也不把分公司老总放在眼里,这就是当时吵架的原因。后来分公司老总就跟我说,你别再这里呆着了,去北京吧,我们公司的精英都在北京呢。我当时因为特别烦他,直接给怼了回去,我哪里也不去,就在这呆着,你有本事就把我开了!

我上面说的这个例子呢,是我个人在毕业后初期经历过的一段人生经历。说这些的主要目的呢,就是为了给大家交代几个环境因素。第一呢,市场起不来,主要原因是大家在等着政策,很显然,家电下乡政策明确给了降价空间。公司的降价因素呢,只是降价很小的幅度,并不能达到市场的预期。所以无论我们公司怎么刺激,客户们就是不拿货。第二点呢,跟现在差不多,也是国外需求下降带来的刺激内需的计划,但是跟现在不同的是,后来政策出台之后,市场就火爆了起来,不像现在的市场,政策出台的密集程度都快冒烟了,韭菜们依旧不买账。

大家请注意,我上面说的时间点,是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二年的事情。现在跟当年全球经济危机虽然不一样,但是我们国内跟过去有个非常大的不同,就是现在人们不再相信政策对自己的好处了。原因很简单,现在各种刺激政策的目的,是让大家去炒股,去买房子。跟当年的家电只需要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得起相比,现在随随便便一套房子需要你一辈子去支付。所以很多人在政策面前,已经不怎么有感觉了。在大家对未来持悲观预期的当下,政策出台要少,而且要有切实的让利,让民众感觉到自己不会被割韭菜才行。而不是像现在这样,政策出台过于密集,关键是都有致命漏洞没堵上,让人感觉似乎这些政策就是在给韭菜们挖坑一样的!

咱们接下来从股市和房市,车市给大家综合说一下,为什么现在韭菜们都不买账了?

先来看看股市,上个月底,为了提振股市,可谓出台了几十年来最大的利好政策。股市在上周一开市当天确实迎来了一波史诗级的坚挺,但是只坚持了一会儿就掉头向下,迎来了一波高开低走。高开,是市场对政策信心的表现,低走说明大家在高开解套之后在踩踏性抛售,最终还是将这一波高开给踩下去了。直到现在,股市的热度似乎又减退了,现在已经不怎么讨论股市了。

咱们说说现在市场上的几个需要修复的BUG,这几个漏洞如果不堵住,股民是不可能进入股市的。当然,我个人的看法,不代表所有的意见。

第一,关于退市的问题,我们知道我们注册制的实施就是为了完善股市机制,为牛市做准备。当时确实造成了一波退市潮。但是现在我感觉还会有一波退市潮,原因很简单,现在的上市公司大多数都已经跌破发行价,甚至只剩下百分之几了,现在新规规定破发不能减持,但是不代表不能退市啊。这时候不退市,难道还等着将来自己花钱拉抬股价之后再退市吗?就像中石油,发行的时候四十多,现在只有几块钱,难道您觉得中石油会为了坚持将股价拉回到四十多再减持吗?很显然,新政之下,大部分股市收割机们会选择退市,然后再换个马甲出来,再上市不就完了吗?期望破发不得减持的政策约束,似乎还是不太完善

第二,基金管理费应该改为获利后收取。我们知道,在股市散户是永远斗不过机构的。所以一个健康的股市里,投机的散户永远不能成为多数,只要这样的情况存在,那么散户一定是被收割的一群人。所以股市里未来主要以机构为主,而机构大多数都是各大基金。我们对基金采取的是不管盈亏,收取1.5%的管理费的办法。这代表什么?代表基金经理无需对你的盈利负责,只需要保持自己一直操作,一个拥有100亿资产的基金,什么也不做,就可以收取1.5亿的收益。

客户盈亏跟基金经理有什么关系呢?反正人家的收益没有影响。说到这里有人反驳我了,说什么基金经理不好好做,亏了客户就不相信他了,然后就会换个基金。兄弟,你这样看就太天真了。如果这是个正常的市场,自然会产生你说的结果,最终基金经理会失去一切,但是我们这个是个韭菜市场啊,你被割了就走了,但是新的韭菜还会进场的,一样会被继续割韭菜的。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,唯一的办法就是盈利了收取管理费。比如说基金亏损了,基金不能收取管理费,盈利了,哪怕多收点,基金也是愿意的。这样机构基金如果不能盈利就没有收益。

这第三条,也是我一直坚持的。我们要引入做空机制,说的是股民做空机制,而不是现在的融资融券之类的。做空,就是给那些个不好好经营,准备在股市上投机倒把的企业以及下马威,你不是要在股市割韭菜吗?你只要不好好经营,分分钟搞到你退市,搞到你损失惨重!做空本质上是股市的反向镰刀,过去总是上市公司联合机构收割散户,现在股民手中有了镰刀,也可以进行反向收割,说白了,将股市的监督权交给市场,这样那些个只想着在资本市场割韭菜的,不好好经营的上市公司就会反过来成为市场上的韭菜!

我说这些呢,主要是为了表达一件事情,就是所谓的刺激股市,让股市起飞,不是依靠政策才行的。利好政策只是股市起飞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。就像1+1=2一样,要想达成2这个结果,1充其量只是利好政策,是个必要条件,而另外一个1也是个必要条件,还需要配套跟上才行。利好政策只是达成牛市的一部分条件,目的是达成2而非为了1而出台1。而这另外一个1往往是最难跟上的,有时候说不定,还是人家故意不给配套的!连我这个外行都能看清楚的事情,大家觉得依靠看上去利好,实际上利空的政策真的能够提振股市吗?

再来看看地产,最近几天,随着取消限购,降低利率,认房不认贷的出台,似乎已经躺平的房地产有了起来的迹象了。各地出现了看房热潮,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京的成交有了明显的上涨。甚至连恒大这样早已成凉透的企业股票昨天都出了70%的上涨,甚至整个港交所地产板块这几天都处于大幅度上涨状态,一派欣欣向荣的地产春天似乎又回来了。

但是现在在互联网上排队看房的视频出现之后,随之就出现了所谓的不和谐声音,各地开始陆续爆出开发商雇人排队,营造气氛拉抬市场预期的操作。甚至网上连穿着羽绒服排队的视频都拿出来烘托气愤了,现在是九月份,穿短袖的时候,谁他妈会穿着羽绒服去排队?为了烘托气氛连基本的尝试都不管了。说真的,这在过去也是可以理解的,因为在地产价格上涨的时代,开发商确实可以利用这个手法来搞营销,但是在现在这个大家口袋里没几个钢镚的状态下,这么玩有意思吗?

说一下降低首付降低利率这个事儿,我个人看呢,降低首付就是个坑,很简单,首付降低并非价格降低,降低首付只是将你没有支付的部分转化成了贷款,看似你没有付出多少钱就买了房子,然而实际上以后你需要支付的贷款更多了。当然了,降低利率呢,却是可以切身的减少购房者的负担,但是降低利率也不过是一个月少支付一点点房贷,如果你低首付买了房子,说不定几十年的利息加上去还多支付了很多呢,所以很多政策看似利好,实际上并没什么卵用!

大家的市场预期已经形成,没人买房投资了,刚需有限,在这样的环境下,最好的办法是想办法提高大家的收入,提高大家的福利,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,只有这些都做到了,才能拉动房地产这种大宗商品的消费。期望通过政策拉动,说真的,我感觉房市会像股市一样,短期内将这一波需求释放完,之后还会进入死寂沉沉的状态。

现在市场上真实的消费场景是什么样的?大多数人已经开始节衣缩食,尽可能不消费,不花钱,有钱想办法存起来。这是因为大家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的。解决的办法很简单,让老百姓看的起病,住得起房子,能够承受孩子的教育才行。当前的政策刺激,有点总想着刺激,没有考虑为什么大家不出手的根本原因。

实际上现在还有一个市场也在下滑,只是大家看到依然很活跃,所以选择性的忽略的原因。这个市场是汽车市场。现在大家打开互联网,看到的都是我国汽车市场如何兴旺,新能源如何大杀四方的消息。然而实际上我看到的,却是汽车消费市场的下滑。今年七月份数据已经出来了,比去年口罩期间下滑了1.5个百分点。汽车这种消费不用您拿出一辈子的收入,只需要一年的收入就可以购入一辆,在全民买车的热潮下,在中国汽车拥有率跟发达国家依然差距巨大的基本面下,依然出现了市场的下滑。

为什么?是民众不想买?错了,是大家没钱买。我的看法,我们汽车市场之所以还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滑,有两个原因,第一是我们市场上有特斯拉这条鲇鱼在,汽车不停的降价实际上在对冲汽车市场下滑的趋势。第二点,汽车消费的基本面还在,这个不会占用居民的大规模支出,所以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。但是我们必须看到,车市会在大环境逐渐恶化的当下慢慢的进入下滑的区间!

小结:刺激消费,刺激买房,刺激股市刺激这个刺激那个的,这本身有个本末倒置的问题大家没有搞清楚。我们必须要看到,民众收入提升才是一切消费能够起飞的根本,不管是提高工资,提高福利待遇还是通过金融市场让老百姓赚到钱,老百姓有钱了,需要你去刺激吗?谁不想拥有更好的生活?

之所以说本末倒置,还是将刺激看作是灵丹妙药。现在是个什么时代,是个大多数民众已经将杠杆全都拉满,已经无力继续扩大杠杆的情况。现在大家在意的是什么时候能够将债务还清,自己能够留下多少资源作为度过经济寒冬的储备。越是在这个时候,越不能喊口号,越不能这个刺激那个刺激的,这样除了让人们更加没有信心之外,没有任何作用,即便是有作用,也只是短期作用。就像一个濒死之人,你给人打一针肾上腺素股票杠杆公司,充其量能够多维持一点活力罢了!